新材料
合肥研究院在二維鐵磁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張蕾課題組博士劉威在二維磁性材料的磁各向異性和臨界行為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從結構角度揭示釩酸銀正極材料在水系鋅離子電池中的儲能行為
近日,中南大學周江教授、梁叔全教授在國際著名期刊Acta Materialia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該文章報道了五種不同類型的釩酸銀(Ag0.33V2O5, Ag1.2V3O8, Ag2V4O11,?β-AgVO3, Ag4V2O7)作為新型水系鋅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史上最黑的材料!能吸收99.995%入射光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5日報道,中美科學家今天報告說,他們研制出了一種比之前最黑材料還要黑10倍的材料。新材料由碳納米管(CNT)陣列制成,可捕獲99.995%的入射光,是有史以來最黑的材料。
透明木材有望替代傳統玻璃,用作高性能建筑材料
美國馬里蘭大學的胡良兵教授團隊報道了他們利用脫木素和聚合物滲透的方法制備了一種透光率高達90%且霧度僅為10%的透明木材材料。
化工領域
富含缺陷的可粘附納米酶作為有效的“抗菌劑”用于細菌抑制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曲曉剛研究員及其團隊使用MoS2作為模型納米酶,首次報道了一種可以一步法構建富含缺陷活性位點的粗糙納米酶的策略。
ZIF-8包覆的納米多孔金復合材料用于高效電催化固氮
最近,天津師范大學的杜淼教授團隊設計制備了一種新型的ZIF-8包覆的納米多孔金復合材料(納米多孔金@ZIF-8),并在溫和條件下實現了中性溶液中的高效電催化固氮合成氨。
新型單齒噁唑啉配體誘導的鈀催化非活化烯烴的不對稱碳硼化反應
南開大學陳弓、何剛研究團隊成功地開發出源于絲氨酸的第二代單齒噁唑啉手性配體(MOXca),并將其成功地應用于非活化烯烴的不對稱碳硼化和胺硼化反應,最高可以達到97% ee.
表面等離激元輔助的金屬鹵化物鈣鈦礦微納激光器
近期,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張青課題組總結了金屬表面等離激元輔助的鈣鈦礦微納激光器件的研究進展。
生物醫藥
微酸環境驅動的DNA納米機器人實現腫瘤胞外間質中ATP的特異性檢測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李樂樂研究員聯合趙宇亮院士團隊設計了一種腫瘤微環境驅動的DNA納米機器人(Apt-LIP),實現了腫瘤胞外間質中ATP的特異性檢測。
腫瘤血管靶向的智能納米治療劑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楊祥良教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聶廣軍研究員和李素萍研究員對以腫瘤血管為靶點的智能納米療法進行了綜述,文章發表在Accounts Chem. Res.。該文章總結了幾種不同的血管靶向治療策略,用不同的智能納米治療劑調節腫瘤血管,以確保開發技術能夠安全有效的治療腫瘤。
張毅組揭示自然狀態下和疾病狀態下前額葉皮層分子學特點
2019年9月17日,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哈佛醫學院講席教授、表觀遺傳學大牛張毅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文章,利用兩種模型揭示了在自然狀態下(青春期)和條件誘導下(成癮)前額葉皮層神經元的轉錄組學特征【3】。
楊娜/許瑞明團隊揭示MLL1融合蛋白引發白血病的新機制
2019年9月17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在線發表了南開大學藥學院楊娜課題組與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許瑞明課題組、范祖森課題組的合作研究成果。揭示了MLL1-AF10融合蛋白通過AF10的OM-LZ結構域與DOT1L非催化區的Coiled-Coil結構域形成寡聚體,引發急性白血病發生的分子機制。
光電芯片
限域空間內部的鋰沉積行為研究助力穩定固態鋰金屬電池
近日,來自北京科技大學范麗珍教授、軍事科學院張浩研究員與北京大學彭海琳教授合作,以垂直石墨烯/銅網(VGCM)作為三維親鋰結構的研究對象,制備出兼具高性能及穩定性的固態鋰金屬電池。
純金多功能電子皮膚紋身
近期,蒙納士大學的Cheng Wenlong團隊采用蘑菇狀垂直排列的納米線和可編程的局部裂解技術,制作出了一種完全由金制成的超薄多功能電子皮膚紋身,這種多功能紋身可以在范德瓦爾斯力的作用下自然地與皮膚緊密貼合,在各種皮膚變型的過程中仍然能夠極好地保持其完整的形態。
熒光變色仿生水凝膠驅動器
近日,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陳濤研究員團隊開發了一種兼具色變和三維形變功能的各向異性水凝膠體系。該方法得到的可變色水凝膠驅動器在仿生軟體機器人、生物傳感器、視覺檢測/顯示、偽裝等應用中存在潛在應用價值。
液體剪切微印刷術智造膠體超液晶——浙江大學高超團隊首次實現液體自由微雕刻
近日,浙江大學高分子系高超教授、許震研究員團隊在氧化石墨烯水溶液液晶里實現了精密印刷,制備出穩定的立體圖案。